来源:互联网新闻 时间:2020-04-27 23:24
5月1日,一则关于链家地产的消息在朋友圈里疯狂传播,甚至连港星陈小春都在力荐。这则消息宣称:从5月25日起,链家全国6000家门店将成为中国“失联儿童守护站”,请家长告诉孩子,只要与家人走失,就去链家,那里的员工会保护孩子,帮孩子回家。
网络截图
对于链家的这则“广告”,重庆警方表达了强烈反对,其理由是:孩子一旦走失,第一时间应该是留在原地等待警方与家人,或者找警察求助,而不是满大街去找链家门店,造成更大的与陌生人接触的风险。当然,还有一层意思,警方不好说,但网友们已经尖锐地指出了,那就是链家毕竟是一个追求利润的企业,这会不会是一个噱头大于实质的营销炒作呢?
毫无疑问,在公益表象的背后,链家肯定有其商业利益的考量。但是,我们不能因为企业有这么一些“小九九”,就不由分说地斥责其炒作并进行抵制,而要看其做法能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。
无论如何,至少链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:在走失儿童救助方面,民间力量能否成为警方的一种有益补充?
按照警方的说法,链家目前在国内只有6000多家门店,且多数分布在大城市,而警方在全国的派出所有4万余家之多,而且实现了对城、镇、乡的全覆盖。从找到的概率来看,找警方肯定是优于找链家的。但问题在于,派出所数量再多,恐怕也不能实现各个角落全覆盖;链家门店数量再少,也有一些位置有利于走失儿童求助。对于帮助走失儿童来说,难道不是参与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好吗?
这个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,还有人提出,当链家提供的建议和警方提供的建议相抵触时,应该信任谁?事情真发生了是找警察还是找链家?
试问,找警察还是找链家,只能二选一吗?警方完全可以因势利导,整合一切愿意提供帮助的社会力量。有困难当然第一时间要寻求警方的帮助,但万一孩子所处的位置不太容易找到派出所,却正好离链家门店很近,为什么不去找链家呢?如果链家把帮助走失儿童这一点做好了,有更多企业效仿,更多企业门店能成为走失儿童的避风港,那岂不是让社会变得更安全?所以说,链接与警方,不应是互斥而应是互补的关系。
救助失联儿童是个非常严肃的公共大议题,严肃到各方都会用放大镜甚至照妖镜来审视。企业要想参与这样的公共议题,想在法理情上都恰当得严丝合缝谈何容易!当链家发出那份漏洞百出、千疮百孔的声明时,就注定要接受大众的诟病与质疑,更何况它还不具备“相应的援助手段、完善的援助机制、合法的资质”(据@重庆网警)。
但难道这就是浇灭星星之火的理由吗?面对越来越多民间救助力量的兴起,当务之急应该是制定相应的标准,明确到底谁能承担监护义务?也就是说在儿童保护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,哪些类型的社会单位有资格有能力进行儿童救助;哪个组织或者机构能够承担这样的监护义务?这些问题远比选链家还是选警察来的有意义吧。
【多方声音】
链家:希望形成补充
链家地产将成为“失联儿童守护站”一事,得到了链家员工的广泛支持。其实这个消息一开始是从内部员工动员会上流传出来的。在没有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发布,也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。
“失联儿童守护站”是由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联合(CCSER)多家连锁经营机构共同发起的帮助走失儿童的线下活动。链家是其中一员。从链家的角度而言,他们希望发挥自己线下6000家门店和10万房屋经纪人的优势,为帮助失联的儿童安全回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
警方:企业进行大规模救助应有合法资质
对于链家要做儿童守护站,重庆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官方微博@重庆网警认为,所有向走失儿童伸出援助之手的个人和企业都是值得肯定的,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,周围的个人和团体能及时提供帮助,对于迷失方向的小朋友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。但任何个人、企业在没有具备相应的援助手段、完善的援助机制、合法的资质的情况下,是不适宜大规模开展相关救助工作的。“试问,在失联小孩来到‘失联儿童守护站’后,对小孩的妥善照顾能得到保证吗?寻找父母的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开展吗?”
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:发挥民间力量帮助走失儿童
链家要成为“失联儿童守护站”一事,使“失联儿童守护站”的发起单位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进入了公众的视野。
“失联儿童守护站”主要发挥的是“报警亭”的作用。一个孩子如果走失,他身边如果有报警亭、有派出所,那么他就去寻求警察帮助。一旦他身边没有派出所警方力量,但是他身边有张贴“失联儿童守护站”标识的机构,比如链家,那么他们就可以去这些机构寻求帮助。
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会对充当“失联儿童守护站”的机构进行严格的培训,教他们如何正确的报警,如何识别警察的警徽等标识。并杜绝他们做出其他不适合民间力量做的行为。